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平海人与戏剧
作者:钟城文艺  文章来源:钟城文艺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07/6/9 15:56:51  文章录入:枯毛  责任编辑:枯毛

 

平海人与戏剧


    平海人喜欢琴棋书画,亦喜欢戏剧。

    游览在古城的大街小巷,常有一阵阵豪情激越或者悲戚的正字、白字戏曲音乐飘然而来,走进居民家中,都可见到客厅里摆放着十盒八盒的戏曲CD与张国荣、毛阿敏的CD“和平共处”在一起,亦可常常发现收音机里在播放着戏曲音乐,电视上仍收看着现代粤剧节目,编织着一段段和谐的“古今协奏曲”。古城的人对戏剧的欣赏的兴趣十分广泛,粤剧、正字、白字、西秦、汉剧、潮剧,乃至京剧、花朝都喜欢看。记得七十年代末,黄土地上的文艺刚刚得到复苏,陆丰县正字剧团来这里演出《金山战鼓》,戏剧院的大门口被热心的观众挤的水泄不通。看上戏的舒心顺气,看不上的在那里骂街,在那里摩拳擦掌,沸腾的人们差点把戏院的屋顶冲垮。那时的戏院的售票员成了既惹人喜欢,又被人讨厌的角色。

    为了看戏,他们不惜慷慨解囊,哪怕家里揭不开锅。方圆不到四公里的古城内,除了国家兴建的一座影剧院外,由群众捐资兴建的简易“剧场”就有四、五个,而且建得富丽堂皇,宽敞高雅,可接纳大型的艺术团队登场演出。每逢春节、中秋、庙会,平和人都请戏班唱个通宵达旦,若是四个城门楼上得玄天上帝、华光大帝、协天大帝、平浪侯王或者三山国王、王母娘娘的神旦,更是闹得不亦乐乎。这个日子里好戏连台,也许不是单纯为了看上一场戏,或者借演戏搞封建迷信,而是“醉翁之意不再与酒”,在于响锣敲鼓昭示祥和世界,娱乐升平的景象,促进民众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倾注心中深深的祝愿。此时聘请戏班演出,由各街负责酬金,分派各家按丁口捐赞或者由旅居港澳的同胞独资包揽。当地居民为了应付这类的“戏金”,每户每年至少需花费二、三百元,这似乎有点“过分”,但都是他们自己愿意的,没派上的还有意见,认为理事者示“白鸽眼”看大不看小呢。

    古城人好客、好戏、亦好比排场、比派头。东门请的戏班子闹上一天十二个时辰,南街就得聘上能闹它个三日三夜的大罗大鼓;西街若是请了个县级戏团,北街就得请它个市级,乃至省级的艺术团体。

    建国后,平海曾组织过七花八门的业余演出队伍,有粤剧团、正字剧团、西秦剧团和文工团。1961年,平海业余文工团就曾参加过佛山地区的群众文艺汇演,演出的渔歌剧《渔家乐》还获得奖。

    有人评论说,平海人是歌迷,是戏迷。OK!歌迷,戏迷有什么不好?它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,给文明古城永远鼓奏锣鸣的艺术春天。


 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