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们的印象中,渔民就是靠捕鱼为生,他们天天在海上漂泊,甚至以船为家,没有固定的房子,生活艰苦。长期以来,这样的场景也确实是渔民的生活写照。但是如今随着我市滨海旅游和近海养殖业的兴起,渔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渔民都有了固定的砖瓦房,有的已经搞养殖、进工厂、开商店、搞旅游,还当起了导游。
故事1
能出海的日子每天收入100多元
将鱼虾分类赶往市场卖给鱼贩
10月7日,天气晴好。当天边露出第一道阳光,茫茫海面顿时映出一片彩霞。渔民苏燕雄知道,又到了返回的时候了。他抽完烟走出船舱,把网收了上来。今天的运气看来还不错,看着网里活蹦乱跳的鱼虾,许久不发一言的他终于露出了笑容。随后,在海风的轻轻吹拂中,他把这些鱼虾按种类分好,赶到村头的市场,那里大批鱼贩们早已在等着了。越赶早,越鲜活,就能卖个更好的价钱。他在心里悄悄算了算,今天的收入应该会超过200元。钱到手,把船开进小湾里停好,就可以回家陪孩子玩一会儿了。苏燕雄说,这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光,抱着孩子,一夜的疲劳感觉顿时没有了。
苏燕雄身材精瘦皮肤黝黑,今年33岁,他是大亚湾区霞涌办事处霞新村土生土长的渔民。父亲和兄弟几个都以捕鱼为生,全家共有3艘渔船,苏燕雄和妻子独有一艘20马力的船。只要天气好,苏燕雄每天都要出海。傍晚时,夫妇俩早早吃了晚饭,就拔锚出发了。到达目的地要航行约两个小时。抛锚停靠,夜色降临时,把渔船上的灯打开,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,等待鱼儿靠过来。船上早准备好饮用的水和饼干等干粮,饿了就吃点垫垫肚子,有时候夫妇俩也轻轻说一会儿话。

惠东县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渔业村渔民捕鱼归来。
鱼虾个头越来越小,捕鱼越走越远
苏燕雄说,他上了几年学就没上了,从小就跟着父母捕鱼,长大了也只能以此为生。但是捕鱼的日子非常辛苦,而且危险。更让他担心的是,由于之前过度捕捞,加上海水污染,现在鱼虾已经越来越少了。“以前下水随便就能捞一大把回来,而且都是很大一只,现在岸边水域的鱼虾已经很少了,大家不得不越走越远,而且鱼虾个头越来越小。”
苏燕雄告诉记者,除去成本,如今每天大约有100多元的收入,当然这不包括那些天气不好、不能出海的日子,还要减去3个月的休渔季节。所以,一年的收入除了维持家用,并没有多少积蓄。他家有一栋3层楼的房子,但那是一大家人的,属于自己小家庭的空间并不大。面对未来的日子,他也在思考着,但至今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路子。
“未来我最大的希望就是盼孩子好好读书,到外面的世界去创业。”苏燕雄说,大的小孩已经上二年级了。在他家客厅,记者看到墙角挂着幼儿识字图,另一面墙上,整齐张贴着3张奖状。“这都是我儿子的,学校老师说,他表现还不错。”说这话的时候,这中年汉子语气里充满了自豪感。
■ 故事2
渔家旅馆带来10万元左右年收入
大亚湾区东升村的渔民徐罗仔今年虽然不到50岁,却早已经不捕鱼了。虽然不捕鱼,也没有外出打工,徐罗仔的日子却过得比别人还红火。靠什么发财呢?徐罗仔说,靠的是自己一座大房子。原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城里人和外地游客到岛上游玩,他们要吃饭、要住宿,有的顺便想买点海产品。精明的徐罗仔从中发现了机会。他果断决定不再捕鱼,带着老婆孩子一心办起渔家旅馆。他尽力把房间腾出了十多个床位并把这些房间装修好出租,同时设一个大厨房,给游客做饭。
记者看到,这些房间里都装有空调,每个房间放两三张床,有的还配有液晶电脑,装修得和一般的旅馆差不多。徐罗仔的妻子介绍说,客人在这里住,包吃3餐饭,一个晚上100~200元。如果客人想体验一下渔民生活,还可以乘他们的船到海上玩玩,而且不用再交费。游客走时,还可以在这里买一些包装好的海产品,价格也实惠。这样游客都觉得很划算,愿意留在岛上住。她介绍,按10个床位算,全家每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,这比单纯捕鱼好一些,而且收入很平稳。看到徐罗仔一家尝到甜头,现在不少邻居都跟徐罗仔一样开起渔家旅馆。夏秋季节客人多的时候,一天有100多客人,一家住不下就多家联合接待,聘几个乡亲帮忙做饭。冬天则可以好好享受一阵子的清闲时光。

巽寮一位渔民在海边等待游客。
■ 故事3
出租渔船,收入大增
惠东县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渔业村的老苏一家几代都是渔民,不过老苏现在也不捕鱼了。自从这里被政府规划为滨海旅游度假区,老苏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。
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叶主任介绍,为了发展旅游,政府引导这里的渔民转产转业,并限制了捕捞范围,尽量减少捕捞对海湾生态的破坏和海水的污染。除了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让有些渔民外出创业,大部分渔民都选择留在村里,利用自己的船只和熟悉这里海域的有利条件,给外来游客当起了业余导游,老苏就是其中一个。他说,村里发展旅游业后,每年来村里玩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,许多人都对渔民生活很好奇,想借机会出海体验一下,但是旅行社没有这样的服务。于是一些游客就找当地村民租船。“每次出去大约一两个小时,租一条船100~150元左右,人数在10人以内。游客出去都是几个人结伴的,100元大家分摊就很划算,而且捕到了鱼可以自己买回去,价格比市场上的便宜很多。”后来越来越多的渔民加入了这一行业,为了加强管理,防止出现游客落水风险和其它纠纷,当地政府和海洋与渔业部门还引导他们成立了游船租赁公司,老苏他们都入了伙。这样一来生意有了名分,游客也就放心多了。
现在,老苏的妻子卖点小杂货,老苏自己则带游客出海游玩,当起了导游。“生意旺的时候一天能挣上千元,一年的生活忙那几个月就差不多了。现在这里建设得很快,星级酒店和游乐设施会更加齐全,我们盼望着能有更多的客人来这里游玩,给我们带来财路。”展望未来,老苏说对自己的生活很有信心。(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陶荣军 吴少波)
相关链接:
渔民盼子女受到教育
“不希望小孩以后也捕鱼,最好是考上大学,从事别的行业。”“还是有文化好,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。”在渔村采访,我们听到的除了渔民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,更多的是小孩上学的话题。
祖祖辈辈几代人守望着大海,以捕鱼为生,如今他们不知道捕鱼还能持续多少年。“但是没办法,我们书读得少,很多事做不来,连学习养殖技术都觉得吃力。”在大亚湾区、惠东县渔村采访,提到教育和文化,尤其是面对他们所定义的城里人的生活时,渔民总会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无奈、羡慕和期盼。要改变渔民生活,扶持他们转产转业固然重要,但渔民富裕起来的根本出路,在于下一代的教育。否则,下一代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继承父业以捕鱼为生。
值得欣慰的是,随着与城市之间经济、文化的不断联系和交融,在渔村,许多老人和年轻人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十分看重。大亚湾区澳头办事处东升村一位渔民说:“虽然我们现在靠捕鱼、养殖,生活还算可以,但毕竟很辛苦、很危险,况且鱼也越来越不好捕了。如果小孩不好好读书,将来还做渔民的话,日子会很不好过。”让他高兴的是,村里一直很鼓励小孩读书,这些年对考上大学的孩子都给予资金奖励。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新村村几位渔民一致认同:只有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,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,将来才能有大出息,渔村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。他们也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,那就是希望村里的学校和幼儿园能再好一些,能有和城里一样的好老师来教他们的孩子。
应该引起关注的是,渔民子女的教育,不能只靠渔民自身努力,或许各级党委、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。眼前,除了引导渔民更加重视子女教育,促使渔村制订鼓励渔民子女上学的相关补助和奖励制度,不妨在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,对渔村完善学校建设、增强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倾斜。(曲 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