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
| 网站首页 | 平海古城 | 平海旅游 | 巽寮湾旅游 | 港口旅游 | 新闻中心 | 精品图集 | 旅游论坛 | 本站地图 | 惠州旅游网 | | ||
![]() |
||
|
||
![]() |
|
|||||
凤舞鲤鱼舞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| |||||
作者:SRC-19 文章来源:惠州日报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7-6-17 ![]() |
|||||
凤舞、鲤鱼舞作为平海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,观赏性强,富有独特的地方文化韵味,如果失传,实在可惜。为了更好地延续凤舞、鲤鱼舞的丰姿,平海文化站开始着手整理资料,准备明年将这两项民间艺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西北村民小组组长汪洁还打算把鲤鱼舞搬上电视荧屏,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鲤鱼追春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。
凤舞起源于明代洪武二十八年 “少年时我曾经舞凤舞了四五个年头。那时每逢过年,我们都要舞上半个月,除了在平海镇舞,还到港口镇舞,只要有人请就去。”东门村民小组老人陈益告诉记者。陈益所说的舞凤,又称五凤朝阳,是平海古城特有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,现在整个平海镇就东门村民小组才有一支表演队伍。 凤舞起源于明代洪武二十八年,那时平海所城才刚建成。凤为祥瑞之鸟,象征美好、吉祥,凤舞是群众祈求国泰民安的一种仪式。凤舞表演者有7人,一个是“游海仙”,手拿仙扫、金钱,负责唱台词、指挥;一个是牡丹花,又称凤旦女伴;另有5人扮凤鸟:凤凰、山鸡、孔雀、大蓬鸟、翠雀。还有7人负责伴奏,用的是小唢呐、大钗、锣、“木咚打”等民间乐器。凤舞把北方的地方舞蹈文化带到了平海,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将民间舞蹈和地方戏曲融为一体,5凤造型各异,表演生动活泼,惟妙惟肖。 凤舞在古城代代相传,文化大革命时一度中断,到平海恢复举办古城文化艺术节时,这古老的“凤凰”才又重新开始翩翩起舞。当年舞凤的少年陈益如今已60多岁,成为东门村民小组教凤舞仅有的两个师傅之一。他说,舞凤的小孩都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中挑选,等到他们读初三时,他们就不再舞了,等于说三四年就要重新教一批小孩。“而且,套上凤头后,只剩两只眼睛露出来,还要用嘴咬着道具,这样跳舞很累,小孩子可不想这样。” 鲤鱼舞约起源于清朝初年 在古城西北村民小组教鲤鱼舞的黄联合老人与陈益有着类似的经历,黄师傅少年时曾经舞过几年鲤鱼,文革时鲤鱼舞也中断了,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恢复。那时黄联合已成舞鲤鱼师傅了。 鲤鱼舞的历史比凤舞稍短些,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。鲤鱼由竹篾扎成骨架,外面裱以纸或蒙上绸绢,用色彩加以装饰。鲤鱼舞队由5条不同颜色的鲤鱼组成,分别是红黄青黑白。每条鱼肚子上装一根短木棍,供舞者拿着起舞。鲤鱼舞模仿鲤鱼在水中生活的形态,摇头摆尾。黄师傅说:“有点像扭秧歌,小孩子舞起来灵活、逼真,很好看。” 黄师傅还记得,他青年时参加舞鲤鱼,逢年过节、有喜事,就有人家请他们去舞。东家朝他们扔炮仗,他们的双脚灵活地躲闪着噼啪作响的炮仗,而手上的鲤鱼始终在舞,炮仗越多,舞得越起劲。 据说古时鲤鱼舞共有33套,现在仅存16套,以前动作复杂,有翻跟头、倒翻等鲤鱼跃龙门的表演,难度很高,现在都简化了。即便如此,不少孩子还是吃不消。黄师傅说,他们只挑10多岁的孩子舞鲤鱼,身子骨柔软,舞起来好看,每次报名时,有四五十个小孩来报名,但能坚持下来的不多。有一年报名45个,训练一周后剩下25个,后来走剩8个,到表演前一周才剩4个,还凑不够5条“鱼”。无奈只得去做一条逃跑的“鱼”的思想工作,后来总算把他拉回归队,而且另找回了5个人,凑成两组,轮换着上场。 现在西北村民小组教鲤鱼舞的只有黄师傅一人,鲤鱼舞是西北村民小组独有的,像东门村民小组的凤舞一样,同样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。 |
|||||
文章录入:枯毛 责任编辑:枯毛 | |||||
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
最新热点 | 最新推荐 | 相关文章 | ||
平海古城墙简介 平海酥鱼(鱼饼) 惠东平海舞凤艺术被列入省非… 走进平海古城电视节目—中央… 平海镇简介 平海艺术节(打醮)介绍 乾隆年间“文魁”牌匾重现平… 平海渔民出版渔歌集 端午节小景 “平海”牌马铃薯挑战洋品牌 |
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 |
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汇款帐号 | 全站文章列表 | 全站图片列表 | 本站地图 | 管理登录 | | |
|